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和日益关注企业“软实力”背景下,组织资本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基于文献,对组织资本概念、功能和计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辨析;同时基于2001-2020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对中国企业组织资本投资规模、年度分布和发展趋势、行业分布和公司特征异质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以来,我国企业对组织资本的投资趋于稳定,约占总资产账面价值的27%;组织资本的分布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轻资产行业和竞争较激烈的行业,其组织资本更高。公司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组织资本更高的企业,其规模更小,固定资产率更低,现金和经营现金流更高,杠杆率和投资支出率更低,资产收益率和TOBINQ更高。本文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视角。
业财融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预算实践中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和业务经营模式所形成的显著特征。本文阐述了施工企业年度预算与跨年度业务衔接的关键要点,并以X建筑施工企业为案例介绍了基于跨年度平衡和业财融合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具体实践过程。期待本文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可以为其他企业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提供有益思路。
产业升级的压力客观要求中国企业积累并激励人力资本不断创新。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高管股权激励的基本事实:首先,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员工持股计划上升趋势不明显,但高管股权激励随时间推移呈现更高频率的变化,该趋势可以被产业升级的压力所解释;其次,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期限虽然较长,但激励次数和激励强度不及高管股权激励,就股票来源而言,本文发现员工持股计划更倾向于利用股票回购直接形成长期利益绑定;再次,员工持股计划的特征变化受到产业升级压力的影响,产业升级压力较高的行业,员工持股的激励强度更低,激励期限更短,说明中国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创新压力导致企业倾向于激励核心高管和骨干员工,而不是基层员工。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开发类信息化项目,具有社会影响大、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建设难度高等鲜明特征。如何以绩效评价为引领确保项目成效、规避建设风险,是项目建设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开发类信息化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金融基础设施开发类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开展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由香港城市大学的Wonjae Chang、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Michael Dambra、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Bryce Schonberger和高丽大学商学院的Inho Suk共同完成的论文“Does Sensationalism Affect Executive Compensation? Evidence from Pay Ratio Disclosure Reform”(《轰动效应会影响高管薪酬吗?来自薪酬比例披露改革的证据》),刊发在2022年的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期刊上。这篇论文研究了薪酬披露改革如何影响高管的薪酬。
由来自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昆士 兰 大 学 ) 的 T r u c k D o ,N a n y a n 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南洋理工大学)的Huai Zhang和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的Luo Zuo共同完成的论文“Rocking the boat: How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ffects corporate risk taking ”(《兴风作浪:相对业绩评价如何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发表在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上(2022年73册第一期)。文章基于锦标赛理论,分析了企业在引入相对业绩评价(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RPE)合约后,CEO的中期考核结果如何影响剩余考核期的公司冒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