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促进企业战略转型升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高瓴资本投资百丽为例,探究私募股权投资驱动传统企业实施战略转型、实现价值创造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在高瓴资本的指导下,百丽在强化品牌战略、推动全渠道融合发展及深化垂直一体化价值链的新战略方向上持续发力,推动了品牌价值内涵、运营效能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成为重要议题。ESG与企业绿色转型的目标高度契合,但评级机构间的ESG评级分歧可能对企业绿色转型产生影响。本文以2015—2023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ESG评级分歧与企业绿色转型的关系,以及内外部协同治理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能激励企业加快绿色转型,该作用因所属地区、企业规模、行业特征而呈现异质性;内外部协同治理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以内外部协同治理为门槛变量,二者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本文拓展了ESG评级分歧、企业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并为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新思路。
本文基于区块链技术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应用实践,以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兰州局”)铁路单证融资为例,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如何助力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兰州局通过95306金融技术团队搭建的区块链平台,创新性地签发具有唯一提货权的电子提单,实现了电子提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模式解决了传统单证融资中的伪造、篡改和一单多押问题,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和安全性,降低了交易风险。实施效果表明,铁路单证融资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了企业增运增收和数字化转型,为客户创造了更多价值。本文总结了区块链技术在物流金融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铁路物流金融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推动基础产业技术进步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作用日益突出。外源式引进作为中国曾采取的技术进步策略,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是否依然适用,是具有战略性价值的时代之问。本文以首次大规模引进国外制镁设备的盐湖股份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从博弈竞争的视角分析新发展阶段关键基础领域是否适宜通过外源式引进实现技术进步。研究发现,盐湖股份通过外源式引进国外设备并高额举债建设镁板块综合利用项目,但项目历时十余年仍未实现量产,并最终因技术瓶颈计提巨额资产减值。这导致盐湖股份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重整,并被迫剥离镁板块综合利用项目。分析表明,外源式引进并未引入实质技术,设备本身存在适配缺陷和技术瓶颈。进一步分析发现,盐湖股份外源式引进失败限制了关键基础资源利用、延误了基础产业“做大”、阻碍了基础产业“做强”。比较优势理论表明,新发展阶段国际竞争的全面展开使先发主体更注重维护技术差距、限制核心技术输出。外部主体的技术保护是除代理问题和政策性负担外影响承担关键基础领域的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外源式引进在新发展阶段对于关键基础领域已难以适用,自主研发是当前实现技术跃迁的必要路径。本文为破解
本文以2010—202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固定效应模型,系统探讨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与成本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员工福利制度显著增强成本变动的非对称性,即成本粘性,且这一效应在审计质量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更显著。通过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非高科技企业、非资产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国有企业的员工福利制度对成本粘性的增强作用更突出。通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本研究首次整合应付职工薪酬附注下各福利成本,构建员工福利制度综合评价指标,拓展了成本行为的理论框架,为新时代企业平衡员工福利与成本效率提供了依据。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本文基于2013—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债务治理效应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并据此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与金融性负债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与经营性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2)基于不同方法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融资约束,进而抑制金融性负债水平并促进经营性负债水平,具有部分中介传导效应;(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和盈利能力低的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金融性负债水平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在非国有企业和盈利能力高的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经营性负债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为企业债务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