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颠覆式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以2010—202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领先型创新战略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领先型创新战略能够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基于公司特征、行业特征与市场特征的视角,检验领先型创新战略影响债务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创新领域分散、公司规模越大、处于高新技术行业、环境不确定性越低的企业中,领先型创新战略对融资成本的影响更显著。本文为树立企业实施领先型创新战略、发展颠覆式创新的信心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创新战略;债务融资成本;颠覆式创新;创新专利
本文结合当前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构建了引入ESG框架的Z-Score业绩评价模式,以弥补EVA评价中过于关注经济利润以及BSC评价中过于关注企业内部治理的视角局限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度的关键综合业绩指标,在案例分析中证明了引入ESG框架后的业绩评价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在传统业绩指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引入ESG框架来进一步优化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有助于企业培育或强化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业绩观。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选取2016—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ESG相较于CSR信息披露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相较于CSR报告,企业披露ESG报告提升了股价同步性、降低了股价信息含量。动机分析表明,在受公共危机冲击期间以及重污染企业当中,披露ESG报告对股票信息含量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表明部分企业对ESG报告的披露可能存在掩盖盈利波动或者应对“绿色压力”的掩饰性动机。治理机制分析表明,相较于披露CSR报告,披露ESG报告对企业股票信息含量的抑制作用,在聘请第三方机构鉴证、交叉上市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中不显著,表明第三方机构鉴证和参与国际投融资活动有助于提升企业ESG报告披露的信息透明度和真实性,减少ESG报告披露对股价信息含量的负向影响。本文有助于比较CSR报告与ESG报告披露的经济效果,并且对进一步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管团队内部治理指高管团队中非CEO高管“自下而上”对CEO自利行为发挥治理作用。本文以2005—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非CEO高管独立性、治理动机与治理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高管团队内部治理综合指标,并检验高管团队内部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内部治理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CEO短视动机较强时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内部治理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研发支出和优化研发项目选择,从数量和质量上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本文研究结论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财政部关于数据资产入表等相关规定基础上,概要介绍我国数据资产管理与核算的两个案例,融合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知识要点,探索了细颗粒度视角下的数据资产闭环管理框架,剖析了数据资产识别、计量、核算与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谨慎识别、成本计量、精细核算和闭环管理的基本主张。本文的观点丰富了数据资产管理的理论,为数据资产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
本文以2018—2023年我国沪深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分析师关注如何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并进一步探究了其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①从总体看,分析师关注会提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②分析师关注可以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影响企业的预防性动机,从而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③分析师关注可以通过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发挥治理效应,影响企业的代理动机,抑制超额持现带来的过度投资,促进超额持现带来的研发投入,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综上所述,本文的结果表明,分析师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发挥治理效应途径,优化了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并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师关注对企业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和代理动机的影响,丰富了现金持有研究,揭示了分析师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中介和治理角色,并明确了现金持有对企业价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