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特估”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业绩与分红较好但企业估值较低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含义与估值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特估”复合型估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中国建筑这四家央企上市公司展开多案例研究,验证复合型估值体系的合理性,并分析案例公司当前被低估的错误逻辑。最后,本文提出“中特估”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信息披露、成立企业平准基金、降低无息负债、推动优化重组、加强市值管理等方式来助力企业估值回归合理范围。
【摘要】自2018年《公司法》修订,完善回购股份制度、丰富股份回购情形、简化实施回购决策程序及建立库存股制度安排以来,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行为逐渐活跃起来。但是不同公司的回购动机、回购能力、业绩表现和市场表现等方面却有所差异。动机决定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本文基于“动机―行为―效果”的分析框架,以“黑芝麻”公司股份回购事件为例,从回购能力分析股份回购的真实动机,从真实动机剖析其回购经济后果,以期为促使股份回购发挥其正向效用提供政策建议,为保护外部投资者及中小股东的权益带来一定启发。
国企控制的上市公司平均PE/PB值为14.49/1.50,非国企控制的上市公司平均PE/PB值为20.10/2.29 。这样的比值关系长期存在,客观反映了我国A股市场的重大扭曲,我国资本市场价值表现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相背离。
独角兽企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快速的市场扩张能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独角兽企业如何估值,一直是财务理论研究与创新管理的热点。本文在分析独角兽企业的估值特点、传统估值方法应用于独角兽企业估值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对国家电投建立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和估值模型进行介绍,详细阐述了价值管理指数VM模型如何运用到案例企业氢能科技公司的具体估值过程。文章最后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特色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估值建议。
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新收入准则相继在国央企中贯彻落实,军工科研单位逐步转换发展路径,更迭管理方式,对标世界一流,经营规模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军工科研单位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承担着提高经营效率和推动国防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采用调研问卷形式,分析12家军工科研单位收入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收入管理难点,最后从业财融合角度研究提出合同管理、审价管理、价格估算、交付管理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推动军工科研单位规范收入管理,促进业财融合,助力军工科研单位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热点问题,基于2016年我国香港联合交易所ESG披露规则的变化,通过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后实验组公司相比对照组公司,每提升1%的ESG表现,本期经济产出(每股经济增加值)多提升1.3%,长远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多提升1.7%,这表明这类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更强。机制检验发现,环境层面相比于社会层面和治理层面对企业ESG表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影响更为显著,表明ESG带来的增量价值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环境层面的规范和约束。本文为我国ESG建设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为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逐步推动ESG强制披露政策提供有力参考。
在我国监管机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及股票回购制度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及股票回购的现状,探讨现金分红及股票回购的策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基于1999年—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及股票回购数据,本文发现:现金分红与股票回购都能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净率,但是高比例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尤其是超过30%的时候)却会损害公司价值,央企体系企业及非国有上市公司单独采用现金分红最佳,而央企体系之外的国有企业却是单独采用股票回购最佳。这些分析结果能为上市公司调整其现金分红及股票回购提供重要参考。
【摘要】在“双碳”与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火电企业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本文通过对H火电厂的实地调研,针对其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其设计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环境成本精细化核算体系,将环境成本分事前预防成本、事中运行成本、事后补偿成本来进行计量与核算。研究发现:作业成本法有助于加强环境成本的精细化管理,H火电厂通过精细化的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可以助力其更好地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为此,火电企业应加强环保意识,重视绿色生产转型,可借鉴本文设计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区分生产环节、生产机组进行精细化环境成本管理,同时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配套升级,为环境成本核算提供全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