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背景下的热点问题,借壳上市是国企重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国企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路径,其动因和绩效受各方关注。本文以四起国企借壳国企上市案例为研究对象,先分析案例公司借壳上市动因,发现案例公司借壳上市动因存在差异;再分析借壳上市前后短期绩效变化,发现国企借壳上市的短期绩效在盈利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在创新投入强度、市场占有率、融资能力和管理协同等方面表现较好;最后采用事件研究法,探究借壳上市事件的市场反应,发现借壳方有IPO失败经历,且壳公司存在退市风险警示的,其股票价值变动较小;借壳方没有IPO失败经历,且壳公司重组前未出现退市风险警示的,其股票价值显著上涨。
企业ESG表现颇受投资者关注,提升企业ESG表现以提高竞争力也逐渐形成共识。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方式,股权激励如何促使高管提升企业ESG表现?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选取200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业绩型股权激励及其行权条件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业绩型股权激励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当高管任期较长时,这一关系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行权业绩考核越难、行权等待期越长越有助于提升企业ESG表现,但行权有效期不影响企业ESG表现。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完善高管股权激励的契约结构,促进企业ESG表现的提升。
企业战略环境深刻改变着企业的运营与决策,对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有重要影响,即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企业战略环境影响着企业成本粘性。本文基于PEST分析框架,综述了企业战略环境对成本粘性影响的相关文献。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智技术将革新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本文因此提出了未来成本粘性可深入研究方向。
本文以A公司为案例,探索财务数智化对商业分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财务数智化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工具应用实现信息提供效率和质量提升,使商业分析从信息提供者变为决策过程参与者,实现了商业分析目标的优化;②财务数智化通过推动企业对财务数据的挖掘以及财务与业务部门的融合,促使商业分析从单一财务维度模型转变为多维度模型;③财务数智化通过增强企业对历史数据、实时数据以及未来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从业务背景理解、样本选取制定、数据偏差处理和分析结果应用四个方面提高商业分析的整体质量。本文丰富了财务数智化经济后果的研究,亦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利用数智化技术优化商业分析的实践指导。
投资项目经济性评价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投资项目经济性评价既需要扎实的财务功底,也离不开深厚的产业积累。本文以光伏电站为例,从经济性评价的分析框架入手,结合光伏行业的政策要求、成本结构、技术趋势,围绕基本内涵、测算方法和价格走势等关键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项目投资现金流量的核心要素,总结了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为光伏产业投资人做好光伏电站经济性评价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思路。
【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本文基于对A火电厂的实地调研,参考物质流成本会计与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为其设计精细化的碳成本核算体系,并进行碳成本分析以及决策应用。在计算燃煤燃烧环节材料成本的分配比率时,本文结合火电厂生产特点对该比率进行了调整优化。研究发现:火电企业碳成本主要由碳排放成本构成,适当进行环保项目投资可以助力企业降低单位碳成本。火电企业可参照本文思路建立并完善碳成本核算体系,对碳成本进行精细化核算与控制,制定综合化的绿色转型方案,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目标。
【摘要】自2018年《公司法》修订,完善回购股份制度、丰富股份回购情形、简化实施回购决策程序及建立库存股制度安排以来,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行为逐渐活跃起来。但是不同公司的回购动机、回购能力、业绩表现和市场表现等方面却有所差异。动机决定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本文基于“动机―行为―效果”的分析框架,以“黑芝麻”公司股份回购事件为例,从回购能力分析股份回购的真实动机,从真实动机剖析其回购经济后果,以期为促使股份回购发挥其正向效用提供政策建议,为保护外部投资者及中小股东的权益带来一定启发。
【摘要】“中特估”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业绩与分红较好但企业估值较低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含义与估值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特估”复合型估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中国建筑这四家央企上市公司展开多案例研究,验证复合型估值体系的合理性,并分析案例公司当前被低估的错误逻辑。最后,本文提出“中特估”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信息披露、成立企业平准基金、降低无息负债、推动优化重组、加强市值管理等方式来助力企业估值回归合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