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粘性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沿着“成本粘性的成因——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未来研究展望”这一整合性分析框架,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首先,本文从理论上溯源了关于企业成本粘性成因的研究,并从正式制度、文化习俗和其他等维度来讨论了影响企业成本粘性的因素。其次,从企业风险、企业价值和企业绩效三个层面对企业成本粘性所带来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作用机理、应用范围、研究方法等多角度对企业成本粘性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议题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持续升温,建立ESG表现与企业价值的关联机制,有利于推动企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本文选取了2018年至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实证回归分析模型,发现ESG表现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的显著正向关联性,通过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可靠。通过异质性检验不同类型企业的ESG表现对企业价值影响效应差异化,结果显示非国有企业及非污染性企业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成效。本文研究结论对企业ESG责任履行并提升其价值、推动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意义。
OPM战略是我国整车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且近年来实施力度不断加强。本文以比亚迪和吉利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两者OPM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不同的研发投入情况和面对价格战的应对策略使得OPM战略对比亚迪和吉利汽车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本文还选取了天汽模等四家比亚迪或吉利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来进一步探究车企OPM战略的实施对供应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影响。研究发现车企的OPM战略会提高上游供应商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且不利于供应商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会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增大供应链风险。
高管团队内部治理指高管团队中非CEO高管“自下而上”对CEO自利行为发挥治理作用。本文以2005—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非CEO高管独立性、治理动机与治理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高管团队内部治理综合指标,并检验高管团队内部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内部治理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CEO短视动机较强时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内部治理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研发支出和优化研发项目选择,从数量和质量上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本文研究结论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选取2016—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ESG相较于CSR信息披露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相较于CSR报告,企业披露ESG报告提升了股价同步性、降低了股价信息含量。动机分析表明,在受公共危机冲击期间以及重污染企业当中,披露ESG报告对股票信息含量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表明部分企业对ESG报告的披露可能存在掩盖盈利波动或者应对“绿色压力”的掩饰性动机。治理机制分析表明,相较于披露CSR报告,披露ESG报告对企业股票信息含量的抑制作用,在聘请第三方机构鉴证、交叉上市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中不显著,表明第三方机构鉴证和参与国际投融资活动有助于提升企业ESG报告披露的信息透明度和真实性,减少ESG报告披露对股价信息含量的负向影响。本文有助于比较CSR报告与ESG报告披露的经济效果,并且对进一步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2018—2023年我国沪深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分析师关注如何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并进一步探究了其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①从总体看,分析师关注会提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②分析师关注可以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影响企业的预防性动机,从而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③分析师关注可以通过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发挥治理效应,影响企业的代理动机,抑制超额持现带来的过度投资,促进超额持现带来的研发投入,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综上所述,本文的结果表明,分析师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发挥治理效应途径,优化了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并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师关注对企业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和代理动机的影响,丰富了现金持有研究,揭示了分析师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中介和治理角色,并明确了现金持有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随着中央企业全球化经营步伐的持续迈进,将司库管理延伸到境外企业,加强境外资金管理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择中国化学、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广核、中石油、中国中车六家中央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司库体系下境外资金管理理念升级、境外财资平台设立、跨境资金池架构、境内外资金统筹配置和境外资金风险防控五个方面梳理总结中央企业境外资金管理的创新实践。
本文先回顾了主流的公司估值理论与方法,结合京东与拼多多两个案例剖析了现有估值理论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即估值所使用的底层财务数据也需要进行准确预测,而这对于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公司是无法做到的。接着,本文从京东与拼多多业绩走势的差异却带来了类似的估值暴跌开始分析,得出了货币情境对公司估值具有主导作用的结论。本文还通过新冠疫情导致的快递上门需求大增的情境引发了京东股价大涨而拼多多股价几乎不变,以及拼多多成立TEMU到美国展业打破现有货币情境限制引发了拼多多股价大涨而京东股价下跌两个场景,展示了特定情境对公司估值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应该放弃研究公司准确的估值,而重点研判情境的潜在变化及其对公司可能的影响,根据情境因素进行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