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蒋占华: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一道必答题

秦长城 观点 2019-07-23

自2014年以财政部为首的主管部门大力推行管理会计以来,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在过去5年间取得了巨大进步。从《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到《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以及一系列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的出台,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建设由纲至目,不断健全,同时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也不断深入,一批优秀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本土实践逐渐涌现。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客观看到,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仍面临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匮乏、工具方法应用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会计如何和信息技术结合,将成为企业未来应用管理会计时的一道必答题。”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蒋占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技术的发展,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载体和应用模式选择,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产出效率。“但管理会计信息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应与企业的管理会计方法、工具应用的不同阶段、不同范围相适应,有规划地逐步实施。”

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研究》:以财政部为首的主管部门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行管理会计。您如何评价近几年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以您自身的经历来看,当前管理会计在央企中的应用如何?

蒋占华:客观来看,财政部门的重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从《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到如今《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相继出台,案例库建设不断完善,我国“管理会计”取得如此成就确实非常难得。

从中央企业应用状况来看,央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近些年,中央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不断深入,很多优秀的管理会计应用案例被总结提炼并纳入财政部的管理会计案例库中,同时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总会计师。他们既有深厚的管理会计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管理会计研究》:从您的观察来看,央企和民企在管理会计应用状况和深度上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别?

蒋占华:总的来说,和民企相比,央企一般规模较大、发展时间较长、接受政策指导更强,因此大多能够成体系地、自上而下地进行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

而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成立时间、管理团队等各不相同,因此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不可一概而论。

《管理会计研究》:在您看来,当前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认知上的误区?

蒋占华:当前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方法工具应用流于形式。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些企业只管应用新的方法、工具,相关的组织机构、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人员素质跟不上要求。特别是在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等需要全员参与、体系性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时,这种问题更为突出,所面临的困难更大。

还有常见的以老方法使用新工具的问题。比如:在平衡计分卡应用中,有的企业的确是财务指标、业务指标等各类指标五花八门,可是谁也解释不清楚与自己相关的指标是怎么与战略目标相联系的。以前指标设计没有充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应用了所谓的平衡计分卡以后仍然和原来一样。

又比如:有些企业本身层级较多、审批流程较长,一级子企业的年度绩效目标下达一般都到三季度甚至四季度,基层目标更是在年底考核时才确定,有些甚至由领导或员工单方面确定。此类考核,越到基层越无意义。

坦白说,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对企业而言确实是一种较大的变革,有变革就会有阻力和困难。但是我想说的是,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样,是大势所趋,如果你不应用就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步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管理会计研究》:对企业和政策制定部门而言,在促进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方面,您分别有哪些建议?

蒋占华:对政策制定部门来说,我觉得接下来还是应该将重心聚焦在为管理会计应用提供帮助和指导、营造推广环境、促进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而对企业而言,应结合自身发展需要选择适当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并结合自身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问题的改进同步应用。同样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不同企业中,有的发挥的作用大,有的发挥的作用小,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是否与企业的管理环境(包括组织机构、内部控制等)相协调。

《管理会计研究》: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对较晚。您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结合国外管理会计先进经验,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蒋占华:我认为,“拿来主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首先,应积极总结我国本土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我国管理会计的演变发展过程,与我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计划经济阶段,国家统一组织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动、财务收支、物资调配和现金管理。如何节约成本、提高产量是这一时期企业管理的重点,相应的管理会计工作围绕成本管理展开。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入,战略规划、经营计划、过程控制、绩效评价等都成为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我国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企业班组核算、60年代的指标分解与资金分级归口管理、70 年代的厂内经济核算、90 年代初期的邯钢经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以及到后来以宝钢等大型央企为代表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等, 无不反映出管理会计工作在中国企业的广泛开展。

其次,应用国外管理会计工具时应“中国化”。近年来我国引入了很多管理会计工具,如作业成本法(ABC)、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计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等。企业在应用国外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时,应特别注意与中国国情、中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实际相适应,取其精髓,切忌生搬硬套。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认为当下适应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独创中国智慧的管理会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从财政部颁发的管理会计系列文件和投入的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看,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从政府层面下这么大力气推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如同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如同我国管理会计的五年规划,《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如同我国年度预算,案例库如同具体事项。特别是以政府采购招标方式进行的《财政部管理会计专项课题研究》,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有些管理会计科研课题是中国特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是中国管理会计界对世界管理会计做出的重大贡献。比如:《集团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研究》、《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公益性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评价体系研究》、《面向管理会计的底层数据标记技术规范研究》等几十个管理会计专项研究课题,通过了财政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财政部管理会计案例征集到近百个案例,经过评选,包含几十个案例的首批财政部管理会计案例库已经建立。管理会计研究不断深入,各类经济组织都进行了管理会计的积极实践,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已经按《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初步建立,“拿来主义”成分越来越少。

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发展

《管理会计研究》: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崛起,企业所面对的信息技术环境日新月异。在您看来,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可能对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哪些影响?

蒋占华:新技术的发展会推动产业结构更新、促进经济环境变化,并且这种更新和变化会越来越快。所以,不只是企业所面临的信息技术环境日新月异,所面临的受信息技术发展影响的经济环境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是处于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越需要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来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

首先,新技术的发展增强了管理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其次,信息技术成果本身,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载体和应用模式选择,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产出效率。换言之,新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多样化应用提供了可能,同时强化了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

《管理会计研究》:当前企业在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存在着哪些不足?

蒋占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大、周期长,最忌讳盲目建设。但是,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认为应用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企业未对某个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充分的应用分析和试点,未对系统的未来使用人员进行有关工具方法的理念培训,未能让使用人员充分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仅仅根据一个“理想中”的系统需求轰轰烈烈搞系统,结果很可能就是系统上线后,有关人员用老思维、老办法使用新系统、应用新管理会计工具,对系统的各种不理解和质疑满天飞。

二是认为系统建设意义不大,EXCEL也可解决问题。这种观点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是成立的。然而,管理会计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支持工具,它的功能更多在于对业财信息进行多维分析。信息量会随业务广度和时间推移成倍增长,必须借助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计算和分析功能才能实现对决策的有效支持。

《管理会计研究》:在您看来,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或规律?

蒋占华:客观而言,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必答题。管理会计应用最终肯定需要和信息化相结合,或者说,管理会计必然走向信息化。因为在当前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只有信息化才能够满足企业对有关数据数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并不是说没有信息化就不能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很多工具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初期并不是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比如小范围试点阶段等。随着工具方法的应用推广和不断成熟细化,才必须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提高信息处理准确性和效率。

也就是说,管理会计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与企业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的不同阶段、不同范围相适应,有规划地逐步实施。

《管理会计研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势必给企业普通的财务人员带来更多的挑战。作为一名总会计师,您格外看重财务人员的哪些特质?对于财务人员的转型,您有哪些建议?

蒋占华:我觉得对财务人员来说,具有以下两种特质至关重要。

一是持续学习能力。改革开放40年来,会计工作者的方法和知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再到信息化,再到人工智能和会计机器人的出现,相关会计处理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下一步的发展更是不可预测。知识更新更是如此,由计划经济的资金平衡表,只是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没有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的财务信息。财务人员的地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从管收支的出纳者,逐渐变为重要的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财务人员成为十分重要的班子领导成员。财务人员不停地接受更多的挑战,但每一次挑战既是危机又是机遇。对于能不断持续学习的财务人员来说,会计职业会越来越好。

二是一定的思考能力。财务人员要转变思维方式,完成由“记账员思维”向“管理者思维”的思考方式转变,用“管理者思维”重新审视自身乃至所在部门的工作,并发现两种思维结果之间的差距。同时,要发现自身短板,在此基础上补足短板,并在新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差距,继续补足短板。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