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财务变革时代

元年研究院 观点 2020-04-01

在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全球化论著《世界是平的》中,开篇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奈里坎尼指着我生平见过的最大电视荧幕,很骄傲地向我们解说,藉此Infosys 可以在任何时候,为任何案子,召集广布全球的供应链成员,进行视讯会议。荧幕之上挂有八个时钟,相当程度反映了Infosys业务的写照:一年365 天,一周7 天,一天24 小时,全年无休。

托马斯所描述的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下,作为美欧服务业及资讯业委外重地的印度班加罗尔外包产业的一个缩影。

别以为这一切和会计无关。

随着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的进步,会计人的工作正日益被电脑所替代,与此同时,财务共享中心迅速兴起和推广,宣告了以核算为主导的传统会计行业的穷途末路。或许有一天,正就职于中国某公司的你,需要将合同、票据、报销单据等等统一传送至印度洋彼岸某国的集团共享中心以完成流程。

作为我国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显然早已洞悉了行业发展趋势,并在201411月出台《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引领我国会计行业迈入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财务变革之道。

观念的变革

财务变革,首先将带来观念的变革。

吴晓波在他的畅销书《大败局》中曾犀利地指出:对一家新兴企业来说,在度过了市场开拓阶段之后,阻碍其成长的最大威胁便是对财务缺乏适当的关注和没有正确有效的财务体系。一家没有稳定而有效的财务保障体系的企业就好比一辆没有保险带和气囊却在高速公路上超速疾驰的汽车,企业的发展越快,在市场上的成功度越高,其缺乏财务前瞻性的危险就越大。

可惜的是,中国很多企业长期都在犯不关注财务的错误而不自知。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进入30 年发展黄金期。依靠成本和资源的巨大优势,中国大批企业在获取高毛利的同时,迅速扩张壮大。经营的顺风顺水使得这些企业很少考虑风险和财务体系建设。而市场的机会大于风险又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隐藏了财务体系不健全的风险。

同时,由于对财务缺乏重视和关注,在很多企业,算账似乎就是会计的代名词,而财务部门的唯一职能就是算账。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甚至包括财务人员也长期将自己当成了算账机器,每天埋首于成堆的数字前追求不差分毫的精准度,却鲜少参与公司决策。

这无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管理者不重视,财务无作为;财务无价值,管理者更不关注。在很多企业,无论是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都对财务的潜在价值无知无觉。

但这种状态显然不可能继续下去了。因为随着财务变革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将异军突起,在更多企业获得成功应用。财务在防范风险、管控成本、支持决策等领域的巨大价值将日益突显,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会计人都将刷新对会计的固有认识。

能力的变革

财务变革,将引发会计人能力体系的变革。

2014 11 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海尔集团CFO 谭丽霞作为110年来首位登上该论坛的中国企业代表,向全世界的会计和管理专家介绍了海尔基于互联网转型进行的财务变革。

2006 年走马上任以来,谭丽霞就成为海尔财务变革的推动者,引领财务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型增值中心,成为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一面旗帜。然而,有意思的是,谭丽霞既非财务专业出身,在就任CFO 之前也没有在财务部门工作过。有人甚至认为,谭丽霞成功的重要原因恰恰就是她的非财务背景以及在海尔海外业务部门的多年工作经历。

此话不无道理。事实上,在管理会计实践的领先企业中,非财务出身的CFO 为数并不少。

在传统会计时代,对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掌握是评估会计人能力的核心。这带来了两大问题。第一,会计职业门槛低。相比其他行业,转行做会计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个没有会计基础的年轻人,抱一本入门书学上一星期,再考个会计证就轻松上岗了。这长期给人以错觉——似乎只要会背会计科目、懂会计平衡、能算对数就足以胜任会计工作了。人才市场的情况也折射了这一问题。我国会计人队伍尽管早已越过1000 万大关,但大多为只懂记账算账的财务会计人才,熟悉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的人才极为匮乏。第二,会计人的创新能力低。在“制度第一”的财务会计体系下,会计人养成了墨守成规职业习惯,扼杀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成为了保守、刻板、缺乏活力、默默无闻的代言人。这些与现代管理会计会计灵活变通、业务共联、追求创新、视野开阔等理念背道而驰。因此,随着传统会计的退潮以及管理会计的兴起,会计人必须重构自身能力体系。否则,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败于更懂业务和管理的非会计人士将是普遍现象。

笔者认为,变革时期,会计人需要重塑三大能力体系。

一是重塑知识体系。管理会计的最大特点就是跳出了财务的视野,实现了业务与财务一体化。这意味着管理会计时代的会计人将是开放的、融合的、审慎又具有全局观念的。同时,管理会计汇集了财会审计学、数理统计和经济数学、逻辑学、行为科学、IT 等学科的技术方法。这些决定了管理会计人才不是单专业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会计,懂业务、懂管理,还要懂组织建设、懂沟通、懂数理分析等。从知识体系上来说,管理会计人才既需要掌握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经济学、组织学、心理学、外语能力等相关知识背景。

二是重塑核算技能体系。这里所说的核算并非指的是传统财务会计的记账报账算账做报表等。管理会计的核算技能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掌握管理会计的核算方法,包括责任会计、经济增加值(EVA)、作业成本(ABC)、边际贡献等,二是通晓核算模式,主要就是财务共享服务的逻辑与应用。

三是搭建管理技能体系。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对各项管理工具和方法的熟练掌握和应用是管理会计人才必备的核心技能。这些方法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成本管控、内部控制、资金管理等。同时,管理会计人才还必须掌握在资本运作、税务筹划等领域运用管理会计以支持决策或强化管控的技能,以及对相关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甄选和操作技 能。

方法的变革

财务变革,最终将引发方法体系的变革。

自传小说《野心优雅》中,地产大亨任志强在谈到本世纪初他那次惊动了总理的辞职时,做了这样的描述:由于资金困难造成了工程进展的延误,让本应竣工结算的利润延后了;同时由于大量的应收款拖欠被会计师计提了呆账损失,使原本应有的现金流和利润被冲抵了……2000 年华远的业绩从利润看是下降的,但从销售收入上看则是破纪录的,遗憾的是,结算利润的时间拖后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传统核算体系的僵化被误伤的例子。一方面,受限于会计制度上对利润的结算时点,华远2000 年收入的创纪录增长被完全忽视了;另一方面,受制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大量本可以收回的应付款(后期也的确都被收回了)被提前计入了损失,进一步冲抵了当年利润。任志强明明为华远创造了价值,却背上了“不作为”的恶名,实在是冤。

事实上,在传统财务体系下,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财务会计数据就如同准则流水线上严格打造的标准化产品,给人呈现各科目数字的结果,却令人无法掌握这些数据背后的逻辑、风险或机会。作为外部披露信息固然真实准确,但一旦用于决策支持,则很可能引人犯错。这也是很多企业会计人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却屡屡无法获得老板青睐的根源——因为缺乏价值。

但财务变革却将改变一切。由于管理会计涵盖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评价和管理会计报告这四大方法的多项工具,通过对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财务从后台走向前台,用财务的数据反映业务,以财务的敏锐揭示未来。全新的财务数据可以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智能化地展现成本、费用、收入、利润等等科目在各部 门、各业务单元、各条产品线上的真实数据,以及这些数据背后的逻辑和关注点。这就彻底弥补了财务会计方法事后算账、维度单一的缺陷,将财务部门变为事前规 划、事中管控、事后评价、创新增值的主阵地。

变革的时代已经呼啸而至。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价值财务体系终将融汇于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企业在市场利益追逐中历久弥新的财富基因。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