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搞数字化转型,到底要不要动ERP?

MAS 新技术 2022-11-30

有关ERP和数字化转型关系的争论,实际是在探讨ERP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是:

1.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定要从ERP开始,非ERP领域的数字化应用都在推动企业整体转型

2.作为企业核心骨干系统,ERP是支撑企业整体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3.ERP的理念没有过时,但ERP的传统结构必须解构,甚至需要重新建构

4.所以,搞ERP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动ERP


IT网红陈果自2021年以来发布关于“ERP和数字化”的文章发布以来,支持和反对意见的声音众多,几乎形成新的ERP名句了(详情可以搜索《用数字化否定信息化、用中台否定ERP,都是在误导企业》、《ERP都没用好搞数字化是在扯淡!》和《做不好ERP,搞数字化就是扯淡?》)!作为一位在ERP行业的老兵,我也愿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ERP过时论”并非今天才开始的,只是今天的参照物是数字化、中台,20年前的参照物是互联网、电子商务。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一项新技术、新应用出来之后,都会对ERP进行重新贴标、解构,并作为可以超越的对象。


有观点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ERP必然是在转型之列。换句话说,无论是解耦ERP还是升级ERP ,企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一定要动ERP。


反方观点也很坚定:ERP是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数字化的前提。很多今天被包装成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其实当年都是以ERP外挂功能的形式早已得到应用。只是今天冠以一个高大上的名称而已,比如RPA或“智能XX系统”。技术有创新,但应用无创新。企业如果不是从ERP建设的视角去做这种数字化产品,甚至连ERP系统本身都不健全,数字化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更不要提转型成功了。


任何概念都是对实践的概括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其简约概要就是让人们的理解简单明了,更富有逻辑性和边界感,但也往往无法全面覆盖实践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从抛开概念包装、市场营销的视角,也暂且不谈思维定式、立场相左的归因分析,我们从ERP和数字化的本质以及背后的业务逻辑入手,来重新思考一下ERP和数字化的关系,也许对企业选择怎样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01ERP给企业带来哪些价值?


管理概念和方法的更新换代是伴随经济活动的发展需求而来的。ERP本身就是技术和应用相互促进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时代的典型应用和企业骨干系统,也曾代表着先进的管理思想、技术架构和应用模式。因此,简要回顾一下ERP发展史对认知其曾经或仍将发挥的作用、价值更有帮助。


(1)ERP的演进简史


1990年,美国 Gartner Group 公司率先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来概括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如何有效利用人、财、物的资源,合理安排供、产、销等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效率,挖掘更大价值。但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在不断实践发展的历史节点的概括总结。


20世纪30年代,订货点法(Order Point Method)在美国制造企业被广泛应用。在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的数值点(订货点)时,企业即发出订货单(采购单或加工单) 来补充库存。当库存量降低到安全库存时,发出的订单所定购的物料(产品)刚好到达仓库,补充前一时期的消耗。留给企业采购和上游生产的时间就是订货提前期(Lead Time)。


1965年,APICS(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把集成了订货点法、关键路线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成组技术(GT)和日本丰田的看板管理、准时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等技术的管理方法,提出了MRP(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概念,试图全面整合是库存控制(Inventory Control)与生产协同的关系问题。


到了70年代,为了及时调整需求和计划,出现了具有反馈功能的闭环MRP(Close MRP),把财务子系统和生产子系统结合为一体,采用计划-执行-反馈的管理逻辑,有效地对生产各项资源进行规划和控制。


1977年9月,美国生产管理专家奥利弗•怀特(Oliver-Wight)首次提出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II将销售、财务、成本、工程技术等更多环节与闭环MRP集成为一个系统,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计划管理工具,帮助企业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实现企业整体优化,以最佳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怀特在80年代还首次引入了销售和运营规划(S&OP)概念,深入挖掘提炼企业运营环节中的有效方法和协同理论。2005年,怀特开创了综合商业计划(IBP),并使之成为企业关注的管理思想和流程之一。


因此,ERP概念的提出是对当时管理思想和企业实践的总体提炼,其覆盖的范围更为广阔,适用的行业也从制造业向其他行业延伸,作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思想和应用框架被广泛接受,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典型应用,也作为企业管理的骨干系统的“刚需”延绵至今。


ERP把原先的MRP、MRPII等应用作为一个个模块纳入到其框架之下,并向上延伸到财务分析管理,出现以企业绩效为核心的EPM(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向下延伸到SFC(Shop Floor Control,车间控制)、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与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紧密集成;横向延伸到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高级计划排产系统(APS,Advanced Planning & Scheduling)等等。尽管各分支领域的应用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在ERP的大框架之下,或者与ERP紧密集成,构建一个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综合管理系统。


2000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Gartner公司在时隔十年之后升级了ERP的概念,提出了ERPII(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II): 通过支持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和财务过程,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和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在今天数字化的大背景下,EPRII概念的描述是否有些眼熟,与我们正在强调的内外互联、商业协同如出一辙,唯一缺少的就是数据、数字化、智能化的概念。

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的呢?为什么ERPII没能像ERP那样为更多人所传颂,影响力也大大减弱呢?


(2)ERP发展历程的启示


从ERP的演进简史上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启示:


① 管理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双向互动

ERP的出现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从MRPII、MRP等早期的、局部应用开始的。一方面,大型机、小型机等硬软件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的进步,满足了企业在库存、生产、计划等局部需求,同时激发企业利用技术进步提出优化管理方案;另一方面,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扩展也对IT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技术服务机构不断应用最新技术,研发更有针对性的管理系统,积极提升系统性能。


相对于IT系统的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应用概念不断升级,管理方法和思想也呈现不断拓展和升级的过程。成组技术(GT)、准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C)这些曾经在中国企业界产生过很大影响的管理思想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本身就是双向互动下的协同发展成果。而且,这个互动过程到今天并未停止,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②  集成协同与算力性能的价值重构

ERP覆盖人力、财务、物资等资源化信息,并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流程管控,这些核心部门的信息相互集成和共享,并随着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协同本身就是ERP系统的固有特征,也是体现其价值的表现之一。也就是说,ERP系统本身就业务、财务的一体化系统,是从整体集成的视角来看待业务和财务数据,并非只是强调以财务为核心的流程管理系统。


目前对传统ERP的最大诟病在于两点:一是各个应用领域模块之间存在过于紧密的耦合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局部的变动势必影响其它部分,掣肘各个部门的灵活优化应用,只能通过不断开发外挂系统,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使得ERP系统不断扩展,成为一个“巨石系统”;二是对市场变化反应过慢,无法第一时间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或者数据处理过慢,无法形成“专家决策系统”,给管理决策给予及时的建议和处置。

集成协同和算力性能是体现系统价值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构成了评价IT系统优劣的重要标准。ERP系统在过去30年发挥着集成协同的重要作用,并在当时的算力水平下,满足了当时的应用环境和企业需求。但在算力不断增强、应用方式不断变化的今天,ERP价值的确需要重新构建和体现。


③ 管理规范与数据治理的相辅相成

实施ERP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管理模式向谁靠靠拢的问题。提出ERP概念的1990年,正是我国经济进一步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下的转换期,企业开始从原来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的模式,逐渐转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主计划、生产的模式,严重缺乏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急需成熟管理思想的指导。因此,来自欧美、日本的各类管理思想都能在中国找到拥趸和应用场景,虚怀若谷的中国企业把“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作为实施ERP等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客观上推动了一批企业规范了管理,并从ERP系统中学会了蕴含其中的管理思想,而这也成为了数据治理的重要基础。


数据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在实施ERP的企业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治理的手段更加丰富成熟,数据收集的渠道和数量有了大幅扩展和增加,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精细化、多维度的分析,并能把分析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做出正确决策。数据治理的结果反过来促进企业建立更加规范细致的管理和应用,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④ 应用实践与概念边界的匹配扩展

在实践中提炼出概念理论,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这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闭环。但随着实践的快速发展,原来概括这一活动的概念未必能够完整地反应出来,因此,概念升级或边界扩展成为必然,才能更好地匹配新的实践活动。但这两者之间未必是同步发展,在一定情形下存在概念老化,或者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大ERP”概念下,企业所有的IT应用都会被纳入到新的ERP框架之中,新的应用扩展都以外挂(Add on)的形式与ERP连接。ERP就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无形之中给ERP赋予更大的责任,也就会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心生怨气”,出现“等死”、“找死”、“早死”等负面评价也就可想而知。


在“ERP专业论”者眼中,ERP作为企业的业务骨干系统,只是企业应用系统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尤其是财务分析、数据治理和决策系统都不是传统ERP系统的重点,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上了ERP系统的企业老板没有感知到系统带来的直接好处,要数据、报表仍然要花费人力、时间,延迟几天、一周之后才能拿到,对企业决策作用大打折扣。而BI、EPM或管理会计、数据中台等新一代系统采集不同来源数据,搭建企业洞察经营的分析系统,对企业决策者的直观指导作用显而易见,更不用说采用RPA、AI技术,助力企业自动决策支持系统下带来的效率和效益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ERP到底是承担相应职责的专业系统,还是统领企业信息化升级、数字化转型的一体化系统,这个概念和内涵要进行重新定义,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目前关于“ERP过时论”或者相反观点的人,争论的焦点大致在此。


02ERP和数字化的不解之缘


在说ERP和数字化的关系之前,必然涉及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概念区别,也需要对数字化本身做一些研究和解读。


(1) 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演变历程


当前火热的数字化转型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了?业内似乎有不同的解读。有观点认为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2012年最早提出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概念,强调了应用数字技术重塑客户价值主张和增强客户交互与协作。随后,慢慢为业界所接受,成为席卷全球业界的热潮。另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转型是由数字转换(digitization)、数字化(digitalization)变迁而来,分别在1954年和1959年在电子计算机被发明后不久就已经出现。


而我认为比较合适的一个起点是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 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首次提出数字化的概念,已经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解释了,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当年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并必将得到进一步加深和扩展。


我国政府自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四年将“数字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从企业(组织)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31个省市陆续发布了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提出数字化发展目标和举措,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数字化发展。


(2) ERP在数字时代的价值体现


按照业内专家陈果的说法,“信息化”是以流程和信息记录为核心,技术特性是所谓稳态架构,而“数字化”,是指以数据分析和用户体验为核心,技术特性是所谓敏态架构。毫无疑问,ERP是信息化时代的典型代表应用,属于稳态架构。


在数字时代,ERP无法像信息化时代那样,作为企业数字化的代名词。因此,在通常的数字化转型语境中,ERP是作为专业系统存在的,并没有赋予其过多的“职责”,也就免去其经常带有的负面评价的影响,回归常态,并与专业化的MES、SCM、EPM、CRM等系统区隔开来,做好企业骨干系统的“本职工作”。


① 在新场景下仍为企业刚需

ERP已经沉淀了国内外大批先进企业的最佳业务实践,对后发企业的快速实现规范化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模块随着企业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更新迭代,在连接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数据集成和共享上都有很多成熟方案。即使是在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ERP仍然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骨干系统,是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刚需。


② 在松耦合下加强业务连接

紧耦合是传统ERP成为“巨石系统”而失去灵动性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数字化条件下,不同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将会重新做出调整,逐渐向微服务、容器化的方式转变,不断降低系统耦合度。


在不同业务模块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开发升级相应功能的同时,继续加强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连接、数据共享程度,更加充分地发挥传统ERP的集成协同特性。


③ 在多中台下实现应用拓展

在数字化框架下,建立业务、数据、AI、技术等多种类型的中台架构更为常见,也更适应数字时代下的企业应用需求。以业务流程为主、留存大量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的ERP系统必然是实现更多业务拓展的基础系统。


在新的技术框架下,ERP各个模块系统将更多地应用新技术,与新应用融合在一起,产生更多的应用场景,给营销、采购、预算、财务、税务和专家决策系统带来新的应用模式。


④ 在新实践中丰富概念内涵

未来的ERP带来会承载什么样的丰富内涵,还需要时间积累和不断碰撞讨论后的共识。ERP是否会像ERPII一样被人淡忘,或者用新的名词所代替都未可知。


新的业务实践一定会给原有概念带来新的内容,也会催生出新的概念出来,这是人们认知世界、传统知识、共享价值的必然之路。但更为重要的不是概念本身,而是由此概念带来企业和用户的背后价值,它们双向互动,会找到合适的外延边界和与之匹配的丰富内涵。


03没有ERP就不能数字化?


讨论ERP和数字化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路径选择的一些建议。事实上,先上ERP或者后上ERP都不是绝对的,都可以根据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规划进行分步实施,以实现当期最大商业价值为优先选择标准。


① 树立“业务为本、技术为用”的思维模式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从战略到战术的全面优化整合,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必须得到企业最高领导的重视,才能有效推进,属于“一把手工程”范畴。 


技术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力量,但追求自身业务的快速稳定发展依然是企业始终如一的目标。所有技术应用都应该服务于业务转型,而不是掉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局限之中。建立以业务为导向,以技术推动业务进步的思维模式尤其重要。企业各级领导必须重视业务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充分发挥新一代的数字技术优势,不断优化业务模式。


② 基于企业条件制定相应的转型策略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需要基于自身个性化需求,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整体架构的设计和实施计划。


比如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就是实现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向精益管理要效益的目标。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重新考虑如何改造或重建数字化底座、开发智能化引擎,考虑人才、组织、流程等方面的布局。如何保证工业设备稳定运行,更好地融合IT和OT技术,基于多模数据交互实现智能化应用场景。不少企业已经在产线运行、质量检测、仓储物流、客户服务等环节引入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流程优化升级,降低内部运营成本,以达到提升企业营收和利润的目的。


而对能源化工或金融行业,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有很大变化,数字化转型策略和实施重点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必须因企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③ 循序渐进打造新一代的企业技术架构

技术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力量,因此,企业要基于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技术升级方案,从混合云、PaaS平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到各类应用,从系统安全到智能化应用。


企业各级管理干部都需要提高对人、机器和业务流程在线连接协同的价值和异同性认识,积极部署连接装备,形成全员、全域、全业务的在线交易和覆盖企业内外部生态系统的协同网络,全面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


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流程建模引擎建设,实现端到端的流程建模,促进端到端的连接与协同,不断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在现阶段和未来一个时期,企业应该大量导入成熟的RPA应用模式,更广泛地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语音识别、知识图谱、数据智答等),才能更广泛地挖掘转型价值,展现更多转型成果。提高流程运行效率,创新优化新的流程管理模式。


④ 用新技术激活核心ERP应用

ERP依然是企业管理的骨干系统,但传统ERP需要重新用新技术、新应用激活和升级,创造更大价值,迎来新ERP应用时代。


数据中台技术和ERP的融合应用,将大幅提升与ERP相关的大量运营数据的计算性能。低代码技术将助力ERP模块的解耦和更多组合应用,有效提升ERP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⑤ 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体系

数据驱动的基础是数据、数据治理体系和实现技术,数据中台是企业构建数据驱动体系的技术基础。企业应该在业内专家的指导下,基于企业需求逐步完善优化从数据采集、使用、建模、分析、指导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体系,构建数据监控、决策和指挥体系。


在数据应用体系中导入内存计算引擎系统,将直接影响企业建立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运行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扩大数据智能应用广度和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总之,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也是企业转型成功的关键。从大量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可以从营销、财务、决策和治理等几个维度出发,不断扩大实施效果,树立信心,是推动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果,《用数字化否定信息化、用中台否定ERP,都是在误导企业》,中国轻工业网,2021年10月
2、陈果,《ERP都没用好搞数字化是在扯淡!》,网易号,2022年8月
3、王戴明,《做不好ERP,搞数字化就是扯淡?》,36氪,2022年9月
4、凯哥,《从ERP到数字化转型的八十年》,凯哥讲故事系列公众号,2022年9月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