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及实践

陈沛,彭昭朕,孙健 新技术 2019-07-2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环境日新月异,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框架,指出重塑思维模式、IT架构和业务架构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以期给同类型企业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引言

无论财务还是管理,均离不开会计基础数据的支撑。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解决企业财务与管理工作所需的基础数据问题。正如《经济学人》所述,当今世界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是石油而是数据。身处大数据时代,解决内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现今企业管理的核心。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新技术、新管理和新模式是推动社会生活变革的动力。这一动力将助推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活动,可以简化为生产、经营和管理三个主要环节。生产即产出什么产品,创造什么价值;经营是对外活动,与客户、市场打交道;管理是对内活动,解决资源如何配置、如何让资源配置和生产体系正常运转等问题。

企业管理的本质在于效率和风险之间寻找机会,核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内通外联。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各类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人员工作效率等方式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高风险、高回报、高损失,中风险、中回报、中损失,低风险、低回报、低损失”等不同风险回报组合中控制风险。

然而,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管理的痛点来自信息“断点”。在大型企业集团的传统科层制下,组织资源被纵向控制,资源沉积在各个单元,资源浪费严重,不能够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指标横向担责构建起部门和分子公司之间的“墙”,相互之间形成信息壁垒。这是大型企业集团的通病。

科层制组织模式,导致企业横向、纵向、内外形成无数“断点”。传统管理学以单体组织为基础,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是难点。而跨组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要求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进而实现组织的高效协同。

二、新技术、新管理和新模式将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身处“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助推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见图1)。undefined

互联网正通过消费行为、社交网络、理财观念等,多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方式,诸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可以从三个层面助力推动传统企业成功转型:数据智能从洞悉力上帮助企业;网络协调从自主性上帮助企业;万物互联帮助企业打通业务和技术壁垒。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面临的无数信息“断点”加剧了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的核心功能,在新技术、新管理和新模式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数字化转型的框架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框架如图2所示。可具体来看:

undefined一、数字化转型的概念

数字化转型,是用信息技术对组织的IT架构和业务架构进行重塑。企业IT架构由数据、技术、应用构成,业务架构由组织、流程、规则构成,包括交易模式、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

二、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力

数字化转型存在三个推动力。第一个推动力就是去中介化,提高从B端到C端的效率。第二个是去中心化(微服务化)。举个例子:以前超市就是消费的中心,商品在超市,消费者需要去超市获得商品;如今去中心化,就不需要去超市。第三个是去物质化,例如鼠标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银行卡把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以上三大推动力促进我们消费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数字化转型的对象

数字化转型的对象包括业务对象、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的数字化。就像会计一样,企业处理的对象是发票,企业把所有的发票规则数字化,把发票的录入规则化、流程化。初核、复核这些规则数字化后,发票到会计整个过程都可以迈向智能时代,乃至没有会计的时代。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型企业的必由之路。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力和数字化转型的对象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数字化转型的框架。基于上述框架,我们可以总结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秘诀——外联内通。

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连接,即把横向与纵向连接、线下与线上连接、内部与外部连接。我们先把组织的管理、经营等行为由线下搬到线上,再把各组织相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合并和连通,经营和管理都将由系统替代,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管理活动就都会变得简单高效,并走向智能。

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的三种类型

数字化转型是爆炸式增长的必行手段,而传统管理模式只能实现线性增长。未来企业在价值创造效率上分三种类型(见图3):第一类是价值放大者,通过自有平台撬动大量社会资源,大幅创造价值;第二类是价值整合者,推动社会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间接创造价值;第三类企业是价值提供者,直接使用资源创造价值。(见图3)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须在以上三种类型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定位。

undefined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实际上,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到三个投入:第一个是思维模式的投入,第二个是IT的投入,第三个是业务模式的投入。

一、重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重构,需要改变和打开传统思维对企业范围、组织范围、流程范围、IT范围的固化边界。从企业内部的组织扩展到未来的无边界组织。企业范围从只关注企业内部到关注企业生态,组织范围从N级组织金字塔到组织扁平化,流程范围从N级流程到流程扁平化,IT范围从IT建立竖井式应用到IT平台化、横向扩展(见图4)。

undefined二、重构IT架构

IT架构的重建,可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如图5所示, 企业IT架构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

undefined第一个阶段是电子化阶段。其特点是事务驱动型,将部门内原本线下解决的事务迁移到线上,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效率问题。实现企业数字加工电子化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如系统建设无规划、无序,按组织、业务线条随意建设系统,系统重叠情况严重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化阶段。其特点是流程驱动型,打破部门壁垒,在整个企业内部实现业务全流程信息化。接下来我们从集中化、集成化、专业化、规范化这四个方面来理解信息化阶段的IT架构。集中化:企业内部将各个分子公司应用系统集中到集团。集成化:建立SOA或ESB体系打通系统之间数据传送。专业化:按照专业划分系统。规范化:制定企业标准。尽管IT架构已经发展到信息化阶段,系统间烟囱壁垒仍然存在。

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化。其特点是数据驱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企业组织、流程、规则进行重构,通过数据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智能化。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阶段的IT架构来实现业务重塑、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关注生态圈、实现企业平台化。智能化阶段的企业IT架构由三个层级构成:前台应用层(如B2B协同、内部商城、新零售等应用),中台能力层(如结算、税务、核算、支付等),后台数据层(如数据仓库、数据应用等)。大部分企业的IT架构正处于由第一阶段(电子化)向第二阶段(信息化)演进的过程。

三、重塑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的重塑,将助力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迈向智慧企业。如前文所说,任何组织的活动可以简单描述为内部的生产和管理,以及外部的交易(买和卖)。

从理论上讲,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智慧企业,首先需要让内部的生产和管理走向智能化,即“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智能制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把生产和服务的过程智能化。这是《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通过工业互联,将原材料、生产设备、信息管理进行连接,并与MES、ERP等集成实现定制化生产;通过“智能制造”,可以实现传统行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见图6)。

undefined“智能管理”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规则化。传统模式下,指标和资源不匹配,控制和风险不平衡,效率和期望大打折扣;而互联网模式下,“权、责、利”有机匹配、动态平衡,能够激发企业活力。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智能管理”为实现目标的驱动力赋能,使资源配置市场化,用IT系统控制风险。

其次需要让外部的交易走向智能化,即“智能交易”。通过企业内部应用和设备互联,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互联,跨供应链和跨行业的产业集群的生态互联实现外联内通,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见图7)。

undefined具体来说,智慧企业需要三个抓手。一是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品升级。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面向市场,贴近需求,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助力供给侧产品升级。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响应“互联网+”行动计划,借助互联网+平台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为供给侧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助力。三是通过“制度+规则+系统”实现内部管理智能化。打造智能管理体系,借助制度化、规则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突破传统、“断点”的管理模式,提升目标制定、资源配置、风险控制等多维度内容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外联内通”。

思考与启示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企业的变革、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尤其是以科层制组织模式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内部信息不对称,横向、纵向、内外形成无数“断点”,内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亟待解决。数字化转型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可通过重构思维模式、重构IT架构、重塑业务架构,实现对业务对象、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的数字化转型。简单来说,在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去物质化的推动下,企业需要掌握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秘诀——外联内通。这样,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管理活动都会变得简单高效,并走向智能。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