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要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绍娓 新技术 2021-03-24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行业在信息的采集、存储、整合、集成等方面不断发生变革。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也在日益深入,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全社会追求高质量增长的进程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我觉得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会计要助力财务管理转型与变革,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管理,目标是为经营决策服务。会计是它的基础,信息是它的来源和前提。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在红红火火,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管理  会计方法过于工具化,具体表现为比较注重管理会计实用性工具的开发,对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关注不够;二是管理会计信息碎片化,表现为很多信息因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间的孤岛现象,而不能实现互联互通;三是管理会计功能扩大化,目前有种态势将企业内部所有管理决策与经营活动都界定为管理会计,模糊了管理会计的专业边界,放大了管理会计的范畴。

当然,就实操而言,不要过于纠缠概念术语。重点是实现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有机融合,打造企业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体系,这是使管理会计永葆生机的必要条件。

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会计核算为主,关注经济活动信息的生产与披露。回望历史,科技的进步总是不断驱动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同时,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也往往伴随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会计核算是全手工的记账报账,这个阶段可以称为会计的农业化时代;在计算机出现后,企业将其作为一个高级的计算工具和数据管理工具用于会计领域,实现了对数据的电子化存储和加工处理,这个阶段可以称为会计的工业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企业开始广泛采用ERP、CRM、生产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财务(业务)分析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计算、存储和管理,实现了财务和业务活动的电子流,这个阶段可以称为会计的信息化时代;现在,随着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即将进入智能化时代。而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评价,功能是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传统财务管理还包括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等。两者泾渭分明,无论在管理的内涵还是外延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然而,要让管理会计真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要将管理会计和传统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整合,打造一套致力于价值创造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这套体系的主要职能是报告价值、创造价值和保护价值;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于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支撑、持续着力于企业的价值创造。

国资委自成立以来,一直推动中央企业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基于中央企业管理重点,要求中央企业要构建“五位一体”的财务管理体系,包括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和财会队伍管理体系。近年来,在“管资本”的背景下,国资委又对中央企业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三大支撑”的财务管理体系的要求。“一体”指的是经营财务,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绩效评价等;“两翼”是共享财务和司库财务;“三大支撑”包括制度体系、信息系统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无论是“五位一体”还是“一体两翼三大支撑”,都体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

因此,中国管理会计在助力财务管理转型与变革、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进程中,必须跳出传统管理会计的范畴,谋划与财务管理的交融并举,打造价值创造型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

二、管理会计要助力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它强调企业通过优化产能结构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在完成这五大任务的进程中,管理会计工具与体系可以也应当有所作为,当然需要管理会计的立场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和财务报表,而必须立足于国家从市场层面上改善供给失效、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杠杆过高和成本过高等问题,推进整个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进而落实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体看,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产导向型的管理会计,主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主;第二个阶段是需求导向型的管理会计,主要强调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以收入增长为主要目标;第三个阶段是供给导向型的管理会计,适应越来越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模式,更多强调产业上下游价值链的管理和整合。当前,我国更多企业还停留在需求导向型阶段,过分追求市场占有率,往往导致库存高企,应收账款金额巨大。以中央企业为例,当前中央企业两金占用规模较高,这与整个中央企业上下游经济不景气有很大关系。在这种时候,推动管理会计由需求导向型向供给导向型转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等目标。

高杠杆是中国经济和不少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国有企业降杠杆已成为结构性去杠杆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经印发的《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根据风险大小程度分别列出重点关注和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明确其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标和时限。国资委高度重视,对所有中央企业降杠杆均提出明确要求。

按照相关政策对降杠杆的分类管理要求,国有企业降杠杆的压力十分巨大。而降杠杆的路径尽管很多,但各有操作难点:一是内涵式增加权益,但这一方式短期内对降杠杆的作用有限;二是盘活资产,比如出售部分资产,但如果是资产出售出现亏损,将会适得其反;三是外延式增加权益,即IPO增发,但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下操作困难;四是发行优先股,国家政策仅允许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公众公司发行,市场流动性不足;五是发行永续债,但有关方面认为,永续债亦债亦股、非债非股,存在监管风险;六是发行可转换债券,但这意味着要以时间换空间。那么,在降杠杆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方式可以选择?选择哪种或者哪几种方式?在这其中,我相信管理会计可以基于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助力管理者作出科学决策。

三、管理会计要助力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以管理会计为重点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是中国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受国内外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18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然而,中央企业却逆势增长。近期召开的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2018年上半年,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生产经营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收入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中央企业的效益实现持续增长,不仅得益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尤其是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得益于中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深化改革和新机制的引入等;还得益于中央企业相对领先的内部管理理念和管理会计体系。无论是降成本还是增效益,管理会计在其中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中美贸易战扑朔迷离、实体经济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艰难求生、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市场信心不足,尤其是预期不够等,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在此形势下,国家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为此我们确立了中央企业2019年将继续“以稳为主”的工作基调。在稳增长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尤其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在增强企业的发展质量、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兼顾发展和风险的平衡、质量和效益的平衡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管理会计可以提供大量有用信息,有效支持企业管理层及时作出科学决策,提升市场竞争力。与传统会计主要提供内部信息供内部和外部使用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提供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供企业内部管理使用。传统会计来源于受托责任会计,从服务于股东报账到服务于利益相关者报账,要遵循规则、遵循准则、遵循制度、遵循规范。而管理会计完全服务于内部管理,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管理基础不同、盈利空间不同,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也不相同。这些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还包括大量的外部信息,可用于预测、决策、评价等,在助力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价值巨大。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大力推进,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对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展望未来,国资委将一如既往地推动中央企业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体系,推动管理会计走进更多央企、走进更多国企、走进所有企业,推动管理会计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经济的变革过程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作者在智慧全球管理会计论坛暨《管理会计研究》杂志创刊发布会上的讲话整理成文)

                                                                              责任编辑  余红燕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