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ESG框架的Z-Score业绩评价模式研究

柯剑、曾锦晴 案例 2024-11-28

一、引言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机制,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经济价值的创造、评价,以及价值的分配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Schumpeter,1954;Weintraub,1977)。而业绩评价作为企业激励机制的基础,应该从战略目标的设计导向性出发,既要反映不同环境下多目标的实现程度,也要反映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操作过程,以及完成的效率。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推进绿色转型成为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重要微观市场主体的企业实现自身的绿色蝶变和转型发展,是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于法稳 等,2022)。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在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的“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驱动下,我国企业正在探索适应新发展要求的转型路径和经营管理思路。

在企业战略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从单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强调关注社会价值最大化。因此,传统的财务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由于其过于关注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业绩评价要求。

当前,企业管理实践的应用研究表明,传统关键绩效指标(KPI)、经济增加值(EVA)指标业绩评价和以平衡计分卡(BSC)为代表的综合业绩评价模式应用较为广泛。在面临新经济发展环境的转型条件下,如何综合评价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效果、相关影响因素、操作过程,以及完成的效率,成为企业实施有效的业绩评价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摘自《管理会计研究》2024那年第6期,购买纸质刊请点击本链接至微店购买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3.00 )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