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水泥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 ——基于资源消耗会计视角

唐正源 俞欣成 彭鑫 案例 2024-03-29

一、引言

水泥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材料,水泥行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985年我国成为水泥生产第一大国,此后37年水泥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水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根据测算,我国的粉尘排放中,水泥行业的贡献占比为15%—20%。水泥行业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2020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环保承诺,创新、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与之对应的是一系列针对水泥行业绿色生产的政策出台。但是仅凭政策的外部规制难以实现绿色发展和行业转型,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内化污染治理、建立环境会计制度、积极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

近年来,环境会计在许多行业尤其是重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绿色创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通过碳财务、碳金融、碳税等会计手段直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本文在深入调查水泥企业生产流程、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来源的基础上,引入资源消耗会计的方法梳理水泥企业环境成本的归属与分配,有利于节能减排过程中碳会计技术和方法的跟进,有利于水泥企业做出利于自身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决策,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并减少由环境问题造成的阻碍。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

1.企业环境成本的概念

我国环境成本的概念最早由肖旭 等(2000)系统引入。他们结合了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和我国企业的调研经验,认为企业的环境成本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物质流转和能源消耗角度出发,核算企业生产事前、事中和事后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成本。另一类则从环境效果角度出发,核算企业在生产、销售以及回收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减少的环境污染费用。两种分类涉及的会计科目、核算方法不同,但结果类似。在此之后,不同学者依据这一框架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建明 等(2004)在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中,细化了企业环境管理的事前规划。王简(2006)提出了企业需要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即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就进行产品生态影响的评估。这是对环境管理前端规划的进一步拓展。黄宏斌(2008)结合企业产品的生产耗费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本的分摊问题。在这一时期,学者们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企业环境成本概念的界定未能脱离之前的理论。

2013年,安志蓉 等(2013)梳理了过去有关环境成本的研究,并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企业的环境成本,提出顾客、媒体、投资者、社区居民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对企业的环境绩效产生影响。这一结论拓宽了企业环境成本的范围,也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基础。李虹 等(2016)把握这一线索,研究了企业环保投资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声誉机制进行传导,而声誉机制受到企业环保投资影响。冯圆(2016)在研究企业排污成本的过程中提出了环境经营的概念,认为环境经营是一种更加广阔的环境成本,包含生产、交易和文化等维度。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概念的研究已经相对全面,企业只需要依照理论进行成本控制就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然而,吉利 等(2016)研究了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绩效,发现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依然受制于政策规制而不是自身意识,即企业的环境成本内化还不足。这奠定了下一阶段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方向。


本文摘自《管理会计研究》2024年第2期,购买本刊请点击本链接至微店购买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3.00 )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