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估值持续走低的成因与对策分析——基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价的多案例研究

周蕾、丁静、 张礼风、 赵敏 案例 2023-10-07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国企改革已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当前,我国优质国有企业(特别是银行、建筑、石油石化等领域的央企)普遍被持续低估,并没有客观反映大型国有企业合理价值,不利于我国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11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作用。“中特估”概念由此应运而生。202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政策催化下,“中特估”这一重要命题的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银行板块作为中特估的主体得到了证券市场的高度关注。

本文主要关注证券市场上商业银行板块的价值认知更新和估值原理重塑。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是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防控经济与金融风险的中坚力量。根据《银行家》杂志2022年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连续多年包揽榜单前四名,交通银行排名第十,中国共有140家银行进入世界1000强。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中国公司位居利润榜前10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的利润超过535亿美元。时至今日,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成员,但与国际上取得的高度认可相悖的是,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上述五大银行长期存在着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问题。

而今,在“中特估”催化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板块面临估值提升的机遇。如何将商业银行进行合理估值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目前学者对商业银行估值研究主要聚焦于低估值的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鲜有研究探索在党的二十大以后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估值体系。在现实背景下,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合理估值以实现质的提升理应引起广大学术界关注和思考。

本文从银行估值问题出发,着重探讨商业银行低估值的影响因素及党的二十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估值逻辑,并进一步构建适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中特估值体系,助力中国商业银行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摘自《管理会计研究》2023年第5期,购买纸质期刊请请上微店购买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2.99 )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