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互联”协同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启示——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为例

马瑞霞 、武健 案例 2022-08-16

一、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变革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话语权逐渐变大,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老牌经济大国相互之间的博弈日益加剧。这一变化深刻影响着当前及未来国际经济格局。2018年9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关税大战”促使市场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大,从而使自美国次贷危机后恢复经济活力的全球市场再次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与此同时,作为全球贸易增长“引擎”的中国市场也是风起云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促使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当中;而国资国企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营造了更加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

近年来,国资委等国家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经营风险,抓住发展机遇,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市场规则及企业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纵观横览,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多数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认知仍停留在风险发生后的应对管理上,管理措施流于形式,部门间风险管理存在“壁垒”,降低了企业对于风险抵抗的能力,最终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构建风险协同管理体系为核心,提出“风险互联”的概念,通过梳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电力”)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路径,论述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企业如何应用风险间的关联,提升整体管理效率,并希望借此给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二、文献回顾

自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开始倡导企业应当注重风险的管理以及研究后,学术界和企业家们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就一直持续至今。在传统风险管理阶段,风险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集中于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应对。在这一阶段,对于其他风险的研究、管理往往是片面的、分离的,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不完善。大型公司的管理人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工作领域出现的风险,并据此提出应对风险的工作计划(许谨良,2003;施仲波,2017)。风险管理在这一时期使用的是事后管理模式,只有管理者们认为风险存在的时候,才做出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零散的管控措施并不足以帮助企业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姚丹竹,2008;王伟,2018)。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首席风险总监”等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高级风险管理人员随之诞生,标志着风险管理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后的几年中,风险管理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澳大利亚标准委员会和新西兰标准委员会联合制定了第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全球风险管理协会(GARP)成立,整体风险管理(TRM)思想逐渐成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条件基本达到。因此,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动下,美国国家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研究发起组织(COSO)于2004年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做出了详细的定义,并在2017进行了修订、完善,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战略以及绩效》,对风险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ERM框架可应用于企业内部各层级、业务条线、各部门间的业务活动,为现代企业构建自身风险管理体系、达成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Christie and Clinton,2014;Carolyn and Jared,2017)。

随着国际风险管理体系的成熟,我国相关部门也在同步跟进。借鉴于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经验,国资委、财政部等部委相继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帮助我国企业在结合管理现状和需要前提下,优化完善控制流程和控制措施,建立符合内控合规要求、可操作性强且兼具业务特色的内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各类风险,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高文菁和陈晓琪,2019)。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2.99 )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