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提升大型联合企业“两金”管理水平的实践

韩坤、张凤琴、郑利海、张伟娜、刁文会 案例 2020-12-30

一、引言

“两金”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流动资产比重60%以上,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部分企业“两金”持续攀升,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不但影响正常经营,而且运行风险增加。国资委在《2016年中央企业“两金”压控工作方案》中,要求各中央企业进一步压减应收账款,加快清理无效库存,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实际执行中,中国铝业作为铝行业的龙头,在行业产能过剩、公司部分老企业远离原料及销售地,业内其他新投运企业能源、物流、人工成本等优势突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为提升竞争能力,中国铝业持续苦练内功,挖潜降本,用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弥补先天不足。在“两金”压降方面,近年来中国铝业通过厚植理念、业财融合、风控先行、考核牵引、执纪问责等组合出拳,不但实现了国资委的要求,而且做到了收入规模增长、“两金”稳中有降,供产销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良性动态对接,经营风险大幅下降。本文从分析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 

二、“两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经营方面,重当期业绩,轻“两金”管控

虽然中国铝业“两金”占流动资产比重很大,与现金及银行存款相比流动性差,但大部分企业对“两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特别是在公司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后,部分企业更多依赖总部统一筹资,集团融资优势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压“两金”的主动性。因此,在推动“两金”压降之初,各企业普遍存在重成本和利润考核,轻盘活资金流动性问题。特别是在存货成本偏高或质量低于当期采购时,为追求当期低成本,往往会人为弱化去库存工作。另外,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业务扩张,而忽略资产发展的质量及持续性,授信管理宽松,在形成销售收入的同时,应收款大幅增加。上述现象归根结底是“两金”即现金的理念未深入人心,企业过度关注当期经营业绩,导致应收款上升、逾期增加、存货积压,风险敞口扩大,严重时企业甚至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

(二)在“两金”管理上制度执行不到位

中国铝业在上市之初就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两金”管理制度,并随着发展逐步完善。但在实际执行时,因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清晰、本位主义等问题,制度被虚化、弱化。主要表现为: 企业存货定额管理缺位,定额过宽甚至没有定额问题突出;生产、检修管理仍延续传统高库存、重保障思维;管理粗放,存货盘点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企业长期积压物资,形成资金的无效占用问题;在营销集中体制下,生产企业与采购、销售平台职责界线不清晰,平台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库存方面,主动作为不到位,指令滞后,贻误战机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因企业与平台配合不利,而踏错市场节奏,出现高买低卖、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非营销类应收款管理部门多、种类杂,缺少标准,管理要求不统一,有漏洞;历史问题责任不清,新官理旧账落实不到位;相互推诿,对债务人动态变化情况盯不住,导致清收难,损失风险大。

(三)考核方面,配套政策未能充分调动企业压缩“两金”积极性

“两金”压降考核方面,中国铝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无考核或者仅隐藏于现金流考核中,因目标导向不清晰,压缩结果对成本贡献小,往往被忽视,企业作为成本中心,在资金压力不突出的情况下,部分管理者抱有高原燃料存货,方便生产组织的思想;二是虽然有单独考核,但力度不够,未有效与工资、任职挂钩,奖惩结果应用不充分;三是企业利用制度空子博弈,以增储说事,事后缺乏效果评价,超定额考核剔除不尽合理。

(四)风险管控方面,对“两金”占用潜在风险关注不够

对“两金”风险,各企业管理程度参差不齐。突出表现为授信审批不规范,同类企业、同类事项标准不统一;签订合同前对客户基本情况、信用资质尽调不充分,履约保障约束不充分,形成潜在资金风险;部门、各业务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挂账与清收衔接差,形成新增逾期;长账龄逾期清收责任不清,清收不利,对于难清收事项以诉代收,甚至个别企业主张债权不及时,导致超过债权的诉讼时效,损失敞口大开。

三、强化“两金”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针对“两金”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中国铝业在梳理后,逐一分析,对症制定措施,明确责任人、工作目标,限时解决。同时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制度、规定予以明确,建立了长效机制。具体如下: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2.99 )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