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会计信息化——回顾与展望(下)

刘勤 理论前沿 2019-11-05

编者按:从会计电算化开始,到后来以ERP为代表的管理型软件的产生,再到财务云概念的出现,乃至当下的会计智能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信息技术进步对于会计的影响始终如影随形。在过去四十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到底经历了哪些阶段?不同技术对会计这一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前半部分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会计信息化——回顾与展望(上)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

过去四十年来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体系经历了何种变革?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产品应用方面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三、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四维结构分析

(一)时间维度

我国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经历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狭义)和会计智能化(唐清亮,1986;刘勤和杨寅,2018),三个阶段的详细划分与阶段内容如表1所示。

undefined

1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时间维度的划分及阶段内容

我国会计信息化是以1979年财政部资助500万给长春一汽对会计核算进行试点开始的。1981年,会计电算化概念首次在“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研讨会”中提出,我国进入了会计电算化的探索阶段。随后几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企业开始定点化开发会计软件产品,直到1988年,“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讨论了会计软件的商品化,财政部也在1989年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明确了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基本要求。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在1998年召开了“向ERP进军”发布会,改变了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功能以会计核算为主的局面,管理型软件开始受到企业的关注。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概念首次在深圳市财政局和金蝶公司联合举办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成熟,2000年用友和金蝶分别推出了自己的网络会计软件服务,我国也开始进入网络财务阶段(李端生和续慧泓,2004)。经济全球化使规则、流程、制度进一步趋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5年召开XBRL在中国应用与发展研讨会,拉开了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序幕。经济全球化也使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创新不足、风险管控难度大的困境,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Fahy2005)。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触发了新的应用场景(杜传忠等,2018)。德勤和Kira Systems2016年宣布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中,随后以四大为代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以金蝶、用友、元年为代表的软件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财务机器人方案。

(二)政策维度

会计信息化发展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本文将有关政策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以描述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政策维度,如表2所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09;刘梅玲和杨周南,2016)。

undefined

2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政策维度的划分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主要政策如表3所示。

undefined

3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主要政策

20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政府以计划经济为主,政府对经济干预性较强,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品,主要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推动会计电算化的起步和发展。财政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在1979年对长春一汽的会计软件应用进行试点,政府采用直接拨款500万从原东德采购一台EC-1040计算机的方式进行引导。1983年,国务院成立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引导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上海市财政局在1986年颁布《关于在本市国营工业企业中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工作的若干规定》和财政部在1987年颁布《关于国营企业推广应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指出了企业自行定点化开发会计核算软件的意见,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企业根据需求自行开发定点化会计软件。为了避免会计软件行业的无序化发展,1989年财政部颁布《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并在随后几年相继颁布相关政策引导会计软件行业发展,该阶段具有典型的行政管理监督特点。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之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中文本)的公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也将遵循WTO规范的监管。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颁布《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使会计核算软件进入标准化阶段,同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召开XBRL在中国应用与发展研讨会,随后几年财政部相继颁布了《关于发布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关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若干事项的通知》、《关于发布2015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等政策,使我国进入了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阶段。

(三)知识维度

1.人才体系

1982年公开出版第一本高等财经院校教材开始,我国会计电算化教育分别经历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阶段。1994年财政部颁布《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会计从业人员关于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中、高三级培训计划。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管理学门类下只设置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二级专业,全国大部分院校取消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招生,但大部分院校仍然有会计电算化方向。2004年,为了培养会计人才同时具有理论与实务的知识,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为了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冲击,财政部2009年提出未来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主要人才体系如表4所示。

undefined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人才体系

2.理论体系

在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理论热点,这些主要的理论热点如表5所示(孙玉甫和刘梅玲,2017;毛元青和刘梅玲,2015;刘勤等,2014;陈宋生等,2013;吴沁红,201220112010200920062005)。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理论热点

 undefined

现代会计的发展从宏观角度包含技术会计和科学会计。技术会计在不断完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更关键是借助信息技术为现代会计发展提供服务。科学会计是寻求会计学科的传统理论与新兴理论,并能指引会计实务的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09)。

技术会计对会计实务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赋予会计理论新的内容。会计的本质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确认和计量,进一步影响财务报告的生产(谢志华,2003)。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本质的一种功能需求,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会计确认和计量。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获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赵晶和王明,2016)。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化存在的前提,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输出信息,利益相关者结合不同的需求决定会计信息的供给(魏明海,2005)。会计主体假设强调提供特定服务的组织是会计主体,信息化环境下扩大会计主体的范围,会计工作在重新认识会计主体的同时,也让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目标(戴军,1999)。持续经营假说认为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可以持久延续,而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型会计主体的产生、发展、消失变的难于判断,网络化使交易事项行为与持续经营假说相悖,需要从市场时间的角度拓展到市场空间的范围来确定会计主体的经营连续性(葛家澍和杜兴强,2009)。企业衡量资源价值借助货币计量,信息化环境下出现各种不同的货币计量形式,本质上仍然是价值表现形式。然而,信息化环境下非经济信息不能很好地使用货币计量,会计工作重点考虑非货币化因素的处理方式(吴春雷和张新民,2017)。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影响会计实务。会计人员借助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刘岳华等,2013),企业管理层也可以通过系统监管财务状况,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需要一种新的财务组织架构以应对(何瑛,2013)。传统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核算工作,而现代技术使会计人员从繁杂、低附加值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管理会计等高附加值工作(Appelbaum等,2017)。会计信息化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和合理,提高核算主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BaldwinWilliams1999)。

3.信息技术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信息技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借助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年会提出的具有当时特点的信息技术,例如2005年至2015年年会均提出XBRL,如图2所示(孙玉甫和刘梅玲,2017;毛元青和刘梅玲,2015;刘勤等,2014;王跃堂等,2004);第二,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办的2017年和2018年影响中国会计从业人员十大信息技术的评选活动,提出近两年对会计从业人员影响较大的信息技术,如图3所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等,2017;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等,2018)。

 undefined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信息技术(会计信息化年会)

undefined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信息技术(影响会计从业人员十大信息技术)

2和图3中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化影响包含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一是为该信息技术影响的开始时间,另一个为该信息技术影响发生较大波动的转折点(图2和图3中转折点用时间注明),通过表6解释图2和图3中信息技术曲线的走势情况。

undefined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信息技术关键时间节点与证据

(四)实践维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市场上主要是基于DOS平台的核算型单机软件,并以企业的定制化会计软件为主。1988年,市场出现了商品化会计软件产品,主要侧重于会计核算。从1996年开始,我国企业由会计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软件迈进,ERP成为市场的主导。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基于WEB技术的ERP网络财务软件开始出现。随着经济全球化,2005年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开始在集团企业应用。2008年,我国开始迈入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阶段,大量XBRL的产品得到快速应用。随着大智移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开始应用财务云、智能决策系统、RPA等产品。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主要产品应用如表7所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09;孙玉甫和刘梅玲,2017;毛元青和刘梅玲,2015;刘勤等,2014;陈宋生等,2013)。

undefined

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实践维度的主要产品应用

(五)多维度逻辑关系

本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线,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回顾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政策维度、知识维度与实践维度,四个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策维对其它维的影响。即每一个时间节点颁布的政策都会影响实践维度的产品应用,如1989年财政部颁布《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商品化会计软件;政策维度会影响知识维度的人才体系发展,如1994年财政部颁布《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提出了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计划;政策维度也会影响信息技术在产品中的使用,如财政部颁布《关于发布2015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遵循该政策规定的XBRL产品随后出现。

第二,知识维对其它维的影响。即每一个时间段出现的信息技术等知识维度都会制约实践维度的产品功能,如人工智能技术使会计信息化市场出现RPA和智能财务系统等产品;这些知识维度也会加速相关政策的落地,如2008XBRL中国区组织成立,市场上相关XBRL技术也已成熟,财政部于2011年颁布《关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若干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同时这些知识维度也会影响人才体系的培养内容,如随着“大智移云”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落地,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议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机器学习与财务智能、大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等课程。

第三,实践维对其它维的影响。即每一个时间段发布的实践维度产品会促进相关政策的修订,如2013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提出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而我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截止2013年已经有8年的发展历程;实践维度也会促使人才体系内容的重新制定,如2000年左右ERP进入我国市场,随后会计学本科专业也开始设置ERP实训课程。

第四,实践维度的产品应用与知识维度的理论热点具有螺旋式关系。即部分会计信息化产品的应用会影响理论热点的产生,如2010年用友发布《用友云战略白皮书》,随后金蝶和浪潮、以及国外的MYOB也发布财务云产品,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年会从2013年开始将财务云作为理论热点;部分会计信息化理论热点也将会影响相关产品的应用,如人工智能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专家系统开始,始终作为理论热点存在,而中国各家厂商推出各种智能财务方案,是从2016年德勤和Kira Systems宣布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开始的。

四、评述及展望

(一)评述

通过对中国会计信息化4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最近几年新技术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新的理论观点与实践应用不断涌现,但就会计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的整体研究而言,难有权威且系统性的解释。基于此,本文借助于“四维映射”模型,以时间维度为主线将政策维度、知识维度和实践维度整合成不可分割的体系。按照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狭义)、会计智能化的时间维度,以40年间提供的主要政策为背景,对人才体系、理论体系、信息技术等知识维度所经历的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证据进行梳理,同时分析所经历的市场,以及相对应的关键产品及其应用。本文希望以此方式可以较为全面、系统地回顾和展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脉络。

(二)展望

40年的发展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续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新政策的持续推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才体系的逐步健全以及财务流程的纵深融合、财务边界的不断扩大、管理决策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将在理论体系、技术趋势、企业应用、市场产品等方面得到持续的推进。

1.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体系

会计理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将约定的概念通过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归纳、总结而形成体系。然而在会计信息化领域,无论从“老三论”到“新三论”,还是到TMAIM理论(刘梅玲和杨周南,2016),理论探讨尽管一直在持续,但终究没有形成被业界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面向未来,(1)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发展将会呈现接轨于传统会计理论、依赖于信息系统处理过程、贴近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特点;(2)研究内容可能包括且不限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智能财务系统,XBRL和网络财务报告,信息系统审计,信息技术治理、风险及评价,伦理和隐私,会计信息可视化等内容。

2.会计信息化的技术趋势

现代技术的发展轨迹,预示着未来技术正朝着不可预期的方向发展,并对会计产生深远影响。在众多技术中,大(数据)智(能技术)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将不断凸现。(1)随着会计智能化发展的深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专家系统等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趋于成熟;(2)财务共享的发展则将更加依赖RPA、电子发票、电子档案、移动计算、图像识别、财务云、5G通讯、大数据分析、商务智能等技术;(3)区块链和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大批成熟应用场景的出现,将会伴随着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出现,引发企业决策模式、管理运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服务创新模式和数据分析模式等方面的变革。

3.会计信息化的企业应用

传统会计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采购销售、会计核算、管理会计、决策支持等会计工作,未来会计信息化将引领会计工作向纵横延伸:(1)财务会计将与管理会计更加融合。借助于商业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使财务工作的重点向大会计融合的方向发展。(2)财务会计将与业务活动深度一体化。财务会计的工作源于业务活动,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会计信息系统将打破组织的边界,与外部系统实现有机集成。不仅会实现与税务、财政、金融系统的集成,还会实现与上下游企业、战略伙伴等机构信息系统的集成。(4)会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将向频道化、个性化、实时化、可视化等方向发展。这将使会计信息用于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

4.会计信息化的市场产品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市场产品主要以中小规模的财务软件或者ERP系统为主,当前的市场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财务工作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未来会计信息化市场产品将呈现以下趋势:(1)跨组织边界、融合了会计信息处理核心功能的企业供需链管理系统,体现人工智能先进算法的RPA以及新型的智能财务系统,包含预算和绩效管理等功能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融业务活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为一体的财务共享服务系统等产品将成为市场的主流。(2)将金税系统与企业风险管控系统有机集成的、将财务大数据与商业智能有机结合的、将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有机融合的新型会计信息系统将会陆续出现和不断优化。(3)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帮助企业提供所需的洞察、完善业务模式、创造竞争机会并打造敏捷财务团队的新一代财务云产品也将会出现。

备注:本文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7M621432)和中国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2018ASC003)的资助。

2、本文转载自公号《管理会计体系研究中心》,主要参考文献部分未展示。

......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本文为付费文章,更多精彩内容可付费查看!
立即购买
本文为付费文章 您已购买成功!
继续浏览